不周不爰

琴学资料摘录

心和即乐畅通,性静则音全,和由中出,静非外传。若穷乐以求和,即乐流而和丧,扣音以征静,则音溺而静捐。(不能依靠弹琴获得内心的平静,心中先有意境指下才能发出和畅安静的琴声,完美的演奏的以平和的心境为前提,虽如此说,但是心下不安宁时,也无妨弹琴以调和情绪)——无弦琴赋

弦与指合,指与音合,音与意合,而和至矣。

夫弦有性,欲顺而忌逆,浅实而忌虚。(按弦要实)若绰者注之,上者下之,则不顺;按未重,动未坚,则不实。故指下过弦,慎勿松起;弦上递指,尤欲无迹。*往来动宕,恰如胶漆*,则弦与指和矣。
音有律,或在徽,或不在徽,固有分数以定位。若混而不明,和于何出?(按泛音位置要精准)篇中有度,句中有候,字中有肯,音理甚微。若紊而无序,和又何生?究心于此者,细辨其吟猱以叶之,绰注以适之,轻重缓急以节之,务令宛转成韵,曲得其情,则指与音和矣。
音从意转,意先乎音,音随乎意,将众妙归焉。故欲用其意,必先练其音;练其音,而后能洽其意。如右之抚也,弦欲重而不虐,轻而不鄙,疾而不促,缓而不弛;(乐句节奏虽慢但情绪和意境要连贯畅通,气息不能散掉,不能因为慢就精神不集中指上随意弹拨)左之按弦也,若吟若猱,圆而无碍,以绰以注,定而可伸(绰注的使用实际上给手控弦更多自由,绰注到某个位置不是到这里就僵死固定了,而是始终准备着移动变化自由添加吟猱,手始终应当是放松而灵活的)

声厉则知指躁,声粗则知指浊,声希则知指静,此审音之道也。盖静由中出,声自心生,苟心有杂扰,手指物挠,以之抚琴,安能得静?惟涵养之士,淡泊宁静,心无尘翳,指有余闲,与论希声之理,悠然可得矣。

*深渊在中,清光发外。*

*“弹琴不清,不如弹筝”*,言失雅也。故清者,大雅之原本,而为声音之主宰。地而不僻则不清,琴不实则不清,弦不洁则不清,心不静则不清,气不肃则不清:皆清之至要者也,而指上之清尤为最。* 指求其劲,按求其实*,则清音始出;手不下徽,弹不柔懦,则清音并发;而又挑必甲尖,弦必悬落,则清音益妙。

习琴学者,其初唯恐其取音之不多,渐渐陶熔,又恐其取音之过多。(绰注不可过多,指上要减去不必要的动作)从有而无,因多而寡,一尘不染,一滓弗留,止于至洁之地,此为严净之究竟也。

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。宛转动荡无滞无碍,不少不多,以至恰好,谓之圆。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音,不足则音亏缺,太过则音支离,皆为不美。

妙在丝毫之际,意存幽邃之中。指既缜密,音若茧抽,令人可会而不可即,此指下之细也。至章句转折时,尤不可草草放过,定将一段情绪缓缓拈出,字字模神,方知琴音中有无限滋味,玩之不竭。(注意章句间细节处理)

——溪山琴况

琴有四美,一曰良质、二曰善斫、三曰妙指、四曰正心。
——琴史 尽美

琴之妙道岂小技哉?而以艺视琴道者,则非矣!
——上古琴论

曾子鼓琴,墨子立于外而听,曲终,·墨子赞叹道:“善哉鼓琴,身已成矣,而曾未得其首也。”曾子说:“吾昼卧,见一狸,见其身而不见其头,起而为之弦。”因曰《残形》。(一种对残破的审美观念)
——琴操

评论

热度(4)